H13钢材从钢厂运输时一般为退火组织,此时钢材较软(一般来说)≤235HB),这样,模具企业在粗加工过程中更容易加工。然而,模具在压铸过程中需要较高的强度,因此钢材需要加入热处理工艺。目前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真空气淬灭,因为真空气淬灭的模具变形相对较小,热处理后模具相对整洁,热处理开裂的风险较小。
现在H13类钢材真空热处理的温度范围为1010-1030℃,当这种温度较低时,模具对时间的敏感性相对较低,不易组织过热粒)。H13种钢的退火组织一般包括颗粒状珠光体和碳化物。碳化物主要是合金元素和碳元素结合的产物。我们在钢中添加合金元素,不希望这些合金以大碳化物的形式存在于钢中,否则就不会发挥合金化物的作用(特别是这些合金元素的价格一般相对较高)。理论上,热处理过程的最佳效果是在所有钢组织转化为奥氏体后,碳化物溶解在奥氏体中,并在奥氏体晶粒生长前淬火和冷却。但奥氏体晶体行业在失去碳化物的钉子后很容易生长,这意味着这段时间很难控制。目前,我们所有热处理工艺改进的最终目标是努力进入此时间间隔(最高温度保温间隔)。例如,我们行业的热处理工程师根据经验改进了工艺,例如北美压铸学会(NADCA)制定的参考过程。我们在热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手段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,如使用热电偶监测模具内部温度的变化,如通过观察窗口监测模具的颜色。
如果我们能在热处理过程中准确控制这段时间内的高温保温时间,理论上冷却速度越快越好,比如选择水冷的方式(冷却介质的冷却速度是水>油>气体),现在有工程师在研发水冷。H13类钢??焖倮淙纯梢苑乐购辖鹪卮影率咸逯谐恋?。当所有合金元素都被囚禁在基体中时,钢获得了最高强度。在随后的回火过程中,我们从基体中沉淀一些合金元素,并以小颗粒碳化物的形式沉淀,并根据我们想要的硬度决定我们沉淀了多少合金元素。理论上,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得到最好的性能。
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,实际情况要比理论复杂的多,后面我会继续分享实际情况对热处理过程的限制,以及其他的热处理方面的东西。